close

html模版






標題

地震 成因


問題


點解會有地震????


最佳解答


若將地球比喻為雞蛋,則蛋殼的部份可以比喻為地殼。不過地殼是一片一片的包圍著地球,地殼的板塊大約有廿十幾塊。板塊每年會移動幾公分,移動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板塊鄰接的部份有時會因移動的方向不同而產生激烈的擦撞。另外,在海洋中移動的板塊會潛入陸地板塊的下方。 此時,陸地板塊會被海洋板塊牽引,日積月累後造成彎曲現象。 等到彎曲至極限時,陸地板塊會產生反彈運動而恢復原狀。 如果裂痕發生在人類居住的陸地正下方,也就是住在震源的正上方,則會造成嚴重的災害,這就是直下型地震。1995年一月的日本神戶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代表。 地震的成因很多,舉凡火山爆發、地面突然塌陷、地下核爆、山崩、隕石撞擊地面及斷層錯動等均可能引發地震。在諸多原因裡,以斷層錯動引發的地震最多,也最重要,稱為造地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震均屬之。 要探索斷層錯動如何發生,首先須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及其活動。地球是一個半徑約6370公里的橢圓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稍大一些)。它的內部構造就如圖4,最外一層稱為地殼,其平均厚度在大陸地區約35公里,海洋地區約5公里;地殼之下有一層約2900公里的地函;再下去為地核,地核又可分為外地核與內地核。其中,外地核為熔化的鐵與鎳等高溫黏滯性液體。地球的外殼約100公里厚的部分稱為岩石圈,由許多塊體拼湊而成(如圖1所示),此塊體即稱為板塊。主要之板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南北美洲、印度洋及南極大陸等六個。若加上其他如菲律賓海板塊等比較小的板塊,則全世界共約有十二個板塊。這些板塊下方的軟流圈因為熱力作用而可產生對流運動,隨而帶動覆蓋在上方的硬殼板塊(圖4)。由於各對流單位的運動方向及快慢並不一致,受它們帶動的板塊運動也不一致,因此鄰近板塊間便發生互相分離、互相撞擠或互相側擦等現象,於是使板塊邊界地區發生彈性變形(應變)而產生應力。由於變形(應變)的持續增加,因而應力也繼續累積。一旦應力增加至超過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時,板塊邊界即會突然錯動反彈(Dislocation)而產生地震,稱為板塊間地震(圖5),而此滑動面即稱為斷層面。在板塊內部地區的岩層也可以感受到板塊擠壓拉張的力而變形斷裂,產生斷層,引發地震(稱為板塊內地震),例如1976年的河北省唐山地震便是。 斷層滑動的型態隨受力的性質而異,圖6表示三種基本斷層型態:即由張力造成的正斷層,由壓力造成的逆斷層,以及由剪力造成的平移斷層。通常斷層可能由正斷層(或逆斷層)與平移斷層組合而成斜滑斷層。地震發生後若能設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 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 震 (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 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 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 到達 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單(即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平均起來,真是震個不停。幸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1%左右,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地震級數現象零級人體沒有感覺,只有儀器能觀察得到一級敏銳的人靜止時可感到輕微地震二級門窗及懸掛物輕微搖動,一般人在靜止時均可感覺得到震動三級房屋輕微搖動,門窗輕微作嚮,懸掛物擺動四級房屋劇烈搖動,門窗格格作嚮,少量水由器皿中濺出,不穩物傾倒五級牆壁出現龜裂,粉飾的灰粉散落六級房屋損壞、房棚傾倒,道路上出現裂縫七級以上房屋傾塌、道路崩裂、橋樑斷落、地層陷落、基本設施遭破壞 2011-03-13 09:45:46 補充: good !!!!!!!!!!!!!!!!!!!!!!!!!!!!!!!!!!


其他答案


簡單來說!2塊板塊互相碰撞/背離/摸擦就會做成地震!地震: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waves),我們稱之為地震波(seismic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餘震:發生位置鄰近、時間上連結之所有地震稱為同一系列地震,其先後排列,即為地震序列。同一系列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餘震;其定義又分別如下:前震(Fore-Shock):指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唯有時前震為時甚短,且不顯著。主震(Main-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若最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稱為主震。餘震(After-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在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即稱為餘震。餘震是因主震發生之後,其他底層的岩磐為釋放因主震而引起的壓力不平衡而移動,並且持續發生直到達到平衡狀態,或是岩盤暫時被卡住不再移動,直到累積足夠的壓力時,才會再度引起後續的震動。「餘震」通常是在主震之後規模較小的地表震動,但餘震也會造成較脆弱建築的損壞,或使在主震中受損之建物倒塌。餘震可能發生在主震一個小時、一天、一週、甚至是數個月之後。必須小心的是有些餘震的規模也可能大於主震。建議你上http://scman.cwb.gov.tw/eqv3/knoweldge/eq_100/eq_100.htm網站因為他有很多地震相關資訊參考資料:http://scman.cwb.gov.tw/eqv3/knoweldge/eq_100/eq_100.htm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13000051KK00303


CDCB83AB41E4EB5C
arrow
arrow

    l79dz31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